离婚冷静期,是开历史的倒车
心理学家卡尼曼曾经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景理论:
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丢失一万元的痛苦感要远远高于获得一万元的幸福感。所以人们在面对“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比如给你两个方案:方案一:你有80%的概率赚8000元;方案二:你肯定会赚6000元。研究发现,多数人会选择方案二。
对于婚姻也是一样,当我们在作出结婚这个决策时,离婚的成本越高,人们越容易做出“风险规避”的选择。
如果一个企业,你进入后会很难辞职,一个东西,你拿起后就很难再放下,一座围城,你进去后就很难出来。
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规避他们。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登记结婚的人数只有947.1万对,首次跌到1000万以下。
随着女性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独立,越来越多的人婚姻观念开始产生变化。
而近日“你支持单身女性冷冻卵子吗?”“建议赋予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技术权利”“为什么单身男人可以存精,女性却不可以冻卵?”等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赢得广大网民的支持。
更有一位北漂女性因为被拒绝冻卵,将北京某医院告上法庭。
婚姻不再和年龄有必然关系,“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也不再是至理名言。
大家更不会再因为时间紧迫或者他人异样的眼光去选择草率的进入婚姻。
我们的婚姻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结婚甚至不婚,这说明虽然结婚自由,但是我们对于进入婚姻仍然保持着非常慎重的态度。
而今天的“离婚冷静期”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增加离婚成本,却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其实离婚冷静期一直都存在
“离婚冷静期”这五个字虽然是最近才掀起广大人民讨论的热潮,但实际上它早就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家知道一个人想要离婚需要经过什么吗?
首先是来自双方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甚至断绝关系的威胁;
其次是七大姑八大姨“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善意劝解;
接着就到了你的朋友、同事“劝和不劝分”的分析利弊;
最后,你以为这些困难挺过来后就可以顺利离婚了吗?
按照我们国家法律规定,如果夫妻双方是协议离婚,那么可以准备好相关资料去当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一系列的申请、审查,通过后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夫妻给予登记,发放离婚证,注销登记证。
如果是起诉离婚就更麻烦了,在法院起诉后,一审需要等待半个月,除非能举证证明夫妻感情破裂,否则法院第一次不会判决离婚,半年以后才可以重新起诉。
而在这漫长的等待期中,你可能要把上述所说的所有的困难再经历无数遍。
这些就是最真实的离婚场景,如果一个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实实在在的“冷静期”仍然决定要离婚,你凭什么认为ta还需要再“冷静”一个月。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发生。
与其提出“离婚冷静期”,通过限制离婚自由来达到降低离婚率的目的,不如以人为本,发现人们真正的需求。
每个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是不想离婚的,他们想要的是终身制的婚姻吗?
不是的,他们想要的是终身制的爱情。
让婚姻自由,才能使爱情长久。
作者:丫丫
(本文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文章来源 : 壹点灵心理服务
本文为健康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码下载
平安健康app
扫码关注
平安好医生公众号
扫码关注
平安好医生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