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类精子库举办了一场“蜀你最强”的比赛,呼吁川渝地区高校的男生来一场“蝌蚪大比拼”,看谁的精子浓度最好,最活跃,最漂亮,胜者会公布学校名称,还有5000元的奖金!
一时间,评论区的男生们都跃跃欲试,甚至有网友激情地表示:我拿冠军可以不要奖金,但一定要全国通报!!
虽然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公布结果,不过这波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既科普了生殖健康的重要性,又能吸引“高质量的精子”入库。
那什么样的精子才是高质量的?小蝌蚪要如何才能通过层层筛选呢?
给小蝌蚪打分
参考最新的2021版精液检查手册,我们先来看看合格的精子是怎么样的吧。
精液外观
精液检查前,建议禁欲2~7天。
正常精液在刚射出来的时候,是半固体的凝胶团块,颜色呈奶油色或灰白色,体积在2~6ml。
异常情况:
• 发黄——可能是因为禁欲太久、黄疸或服用了某些药物;
• 红棕色——可能是血精症,红细胞进入了精液;
• 颜色比较透明——可能是精子浓度低或无精子;
• 精液量太少——少于1.5ml;
• 精液量太多——超过7ml,可能是由于分泌液过多引起;
• 有尿臭味或腐烂味——可能是疾病的症状。
精液液化
在37℃或室温下,正常的精液会在15~30分钟内液化,也就是从果冻状变为能流动的稀薄状态。如果超过60分钟都没有液化,属于液化延迟。
液化后(射精后30分钟~1小时之间),需要检测精液的pH值(酸碱度),在7.2~7.8之间为正常。
显微镜初检
主要是看精子有没有出现异常的聚集或凝集,以及精液中除了精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细胞等。
精子活力
精子要想顺利找到卵细胞并结合,就需要足够的前向活动力。
图片来源:pixabay
按照精子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 前向运动,直线或沿大圆周运动。
• 非前向运动,小圆周泳动,或只有尾部摆动等非前向运动形式;
• 不活动,没有运动。
正常的精液中,应该有42%以上的精子处于运动状态。其中,前向运动的精子至少要有30%。
异常情况:
如果前向运动的精子<30%,则属于弱精子症。目前,约有20%~40%的男性不育是由于弱精子症而引起。
精子存活率
正常精子存活率应该≥58%。如果超过25%~30%的精子是活的但又不会动,可能是因为精子鞭毛缺陷而导致无法正常摆动,这种情况是没法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精子总数和精子浓度
正常射精时,每次的精子总数≥39×106,也就是3千9百万。浓度应≥16×106/ml。
异常情况:
• 无精子症——顾名思义,就是精液里没有精子。
• 少精子症——每次射精,精子总数<39×106,或浓度<16×106/ml。
▸ 精子形态
精子也有体态端正或歪瓜裂枣之分。头部、颈部、中段、主段和尾部,都要基本没有缺陷才行。
理想的精子形态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头部光滑,轮廓规则,呈椭圆形;中段细长、规则;主段比中段细,均一,可以卷曲成环状;尾部没有锐利的折角等等。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如果某个部分出现了缺陷,就属于畸形精子。比如头太大、太圆,没有头,尾巴太短、太粗、太细等等。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汉化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正常形态的精子数<4%,则属于畸形精子症,可能会引起不育。
你能满足精子库的高要求吗?
当然了,上面这些只是正常精液和精子的标准。具体到人类精子库“高质量精子”的要求,标准会更高。
供精志愿者年龄要在20~40周岁,有些地方有学历要求(比如高中以上),体格健硕,生殖器检查正常,还要满足下面这些条件:
▸ 无严重的屈光不正(600度近视以上);
▸ 无遗传病史;
▸ 无精神类疾患;
▸ 无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
▸ 无传染性疾病;
▸ 染色体核型正常。
图片来源:pixabay
参考文献
[1] 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uman semen, sixth edi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2]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M]. 谷翊群, 陈振文, 卢文红, 等,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精子库与生殖男科学组专家共识工作组, 张欣宗, 朱文兵. 关于筛查合格供精志愿者的标准更新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 13(9):5.
[4] 张欣宗,王奇玲,唐运革,邓顺美,叶桂芳,陈曦,唐雨倩,罗璐璐.精子库捐精志愿者特征与筛查合格率的分析[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8,24(03):211-215.
[5] 李昕,李豫,邵骏,邵永,黄智龙.中国有生育力男性精子浓度35年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1,27(07):645-648.
文章来源 : 家庭健康小课堂
本文为健康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码下载
平安健康app
扫码关注
平安健康APP微博